2024年8月2日,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在日内瓦发布的消息,CITES动物委员会(AC33)于2024年7月19日完成了为期七天的会议。会议聚焦于国际贸易中的动物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措施,以确保各种动物在全球贸易中的可持续管理。

图源:CITES秘书处
CITES动物委员会(Animals Committee)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下的一个重要科学和政策顾问机构,负责评估国际贸易对动物物种的影响,提供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建议。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和研究,制定和更新指导方针,帮助缔约方实施有效的贸易管理措施,以确保受保护物种的生存安全。
此次会议于2024年7月12日拉开帷幕,作为第27届CITES植物委员会(PC27)和第33届动物委员会的联合会议的一部分。专家们在会议期间讨论了关于物种国际贸易的现状和保护需求,特别是在《公约》涵盖的物种方面,提出了科学评估和跨境贸易对物种生存影响的重要性。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对非致危性判定指导方针的更新。这些指导方针是根据2013年第16届CITES缔约方会议(CoP16)的决议和2023年12月在内罗毕举行的全球研讨会的成果制定的。此次更新提供了如何评估出口是否对物种生存有害的通用指导,涉及迁徙物种、鸟类、水生物种、树木和爬行动物等关键领域。
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框架下,非致危性判定(NDF)是一个关键的科学评估程序,用于确保国际贸易不会对受保护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根据公约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所有列在附录I和附录II中的物种,其出口许可证只有在出口国的科学机构确认该出口不会对物种生存造成伤害时才会被批准。具体而言,附录I物种的进口许可证要求进口国的科学机构确认进口活动对物种生存无害;附录II物种则要求出口国的科学机构对出口进行监控,并在必要时提出管理措施,以确保物种的整体生态角色得到维护,避免其数量降至需要附录I级别保护的程度。此外,对于海洋物种,公约同样要求引入海洋物种时必须得到科学机构的非伤害性确认。NDF的核心目的是确保国际贸易活动不会对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指导,促进物种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
这是CITES历史上第一次将鲨鱼和鳐鱼纳入重要贸易审查(RST)。讨论中强调了对这些物种在不同海洋中种群的保护需求,并建议每五年审查一次NDF,以跟踪种群趋势和变化。委员会还关注了贸易数据和捕捞数据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改进报告的建议。
会议决定将爬行动物,包括球蟒(Python regius),纳入重要贸易审查。委员会要求一些缔约方设定保守的出口配额,并要求所有缔约方在36个月内实施包括基于科学的监测、国家管理计划的制定和识别材料的创建等措施。
会议强调了信息共享在保护豹(Panthera pardus)方面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支持美洲虎(Panthera onca)保护的工作计划和跨政府平台的建立。对狮子(Panthera leo)的管理也进行了比较研究。委员会同意为非洲狮建立数据库,并计划在2025年第20届CITES缔约方会议上审议相关资源工具包。
会议讨论了如何监测海马(Hippocampus spp.),包括区分来源代码和分享有效监测计划。委员会还建议继续支持涉及女王海螺(Strombus gigas)的研究,并发展追溯系统。

眼镜凯门鳄(Caiman Crocodilus)。©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会议决定优先开发秃鹫(Accipitridae spp.)的识别材料,并为某些穿山甲(Manidae spp.)物种制定转换参数。此外,讨论了为小型动物物种使用微芯片和替代标记方法的必要性,以改善物种追踪和保护工作。

上图:茶思有泉低碳工坊(LCW-007)的中华穿山甲。©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此外,委员会还讨论了对非CITES列名物种(如两栖动物、鸣禽和海洋观赏鱼类)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各缔约方实施措施以确保这些物种的可持续贸易,并鼓励分享用于优先考虑海洋观赏鱼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在此次会议的闭幕词中,CITES公约秘书长伊沃妮·伊格萝(Ivonne Higuero)对331名参与者表示感谢,称赞他们的热情和承诺为年轻一代带来了希望,确保了CITES附录中的动物物种能够在野外生存多年。大会主席马蒂亚斯·洛尔特舍(Mathias Lörtscher)也感谢了委员会成员的指导和贡献。